净化知识
无菌室在微生物实验室中比较常见,无菌室包含准备区、缓冲区、无菌室,建造标准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:WS233-2002《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》。二级(P2)无菌室为万级、局部百级,包含高、中、初效过滤系统,无菌室的大小,应按每个操作人员占用面积不少于3m²设置,符合目前世界通用的美国联邦209E标准。更衣间及风淋室采用人体自动感应系统。
双佳净化做为专业的实验室装修建造商,为您介绍无菌实验室的基本要求:
(1)在分隔内间和外间的墙壁或者“隔扇”上,应开一个小窗,用作接种过程中必要的内外传递物品的通道,以便减少人员进出内间的次数,降低污染程度。小窗宽60cm、高40cm、厚30cm,内外都应挂对拉的窗扇。
(2)无菌实验室容积小而严密,使用一段时间后,室内温度很高,故应设置通气窗。通气窗应该设在内室进门处的顶棚上(即距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),最好为双 层结构,外层为百叶窗,内层可用抽板式的窗扇。通气窗可以在内室使用后、灭菌前开启,以流通空气。有条件的可以安装恒温恒湿机。
(3)无菌实验室应有内、外两间,内间是无菌室,外间是缓冲室。房间的容积不宜过大,以便于空气灭菌。最小内间面积2×2.5=5㎡,外间面积1×2=2㎡,高以2.5m以下为宜,都应有天花板。
(4)内间应当设拉门,以便减少空气的波动,门应该设在离工作台最远的位置上;外间的门最好也采用拉门,要设在距离内间最远的位置上
无菌实验室主要用于产品的无菌检测,在检测全过程均应实施无菌操作,严防因污染而出现假阳性的检测结果。所以,其布局、设计和建造应该有利于避免交叉污染、便于清洁以及日常的维护,以保证高洁净度无菌实验的环境
无菌检测实验室建造-实验室装修净化设
双佳净化作为专业的实验室建造装修工程商,为您介绍无菌实验室的管理要求:
1. 无菌室应设有无菌操作间和缓冲间,无菌操作间洁净度应达到10000级,室内温度保持在20-24℃,湿度保持在45-60%。超净台洁净度应达到100级。
2. 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,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,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,鞋,帽子,口罩和手套(或用70%的乙醇再次擦拭双手),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。
3. 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以上,并且同时打开超净台进行吹风。操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应关掉紫外灯;
4. 人员进入无菌室要穿无菌衣、帽、口罩和专用鞋,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;
5. 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,如5%的甲酚溶液,70%的酒精,0.1%的新洁尔灭溶液等。
6. 无菌室内配备紫外灯进行空气消毒,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(70%酒精或0.2%新洁尔灭)灭菌清洁,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。
7. 无菌室应保持清洁,严禁堆放杂物,以防污染。每日进行湿式小扫除,每周进行大扫除,每月进行空气和实验台表面的细菌学检测,各项指标控制在最低标准,符合无菌室的技术要求。
8. 严防一切灭菌器材和培养基污染,已污染者应停止使用。
9. 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仪器、器械、平皿等一切物品,均应包扎严密,并应用适宜的方法灭菌。
10. 供试品在检查前,应保持外包装完整,不得开启,以防污染。检查前,用70%的酒精棉消毒外表面。
11.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。操作完毕,应及时清理无菌室,用2%-3%煤酚皂溶液消毒,擦拭工作台面,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。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。需30W紫外灯,距离在 1.0m处,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,使用紫外灯,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,以免引起损伤,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,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,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。
12.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,进入无菌间操作,不得随意出入,如需要传递物品,可通过小窗传递。
13. 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。在超净工作台开启的状态下,取内径90mm的无菌培养皿若干,无菌操作分别注入融化并冷却至约45℃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15ml,放至凝固后,倒置于30~36℃培养箱培养48小时,证明无菌后,取平板3~5个,分别放置工作位置的左中右等处,开盖暴露30分钟后,倒置于30~36℃培养箱培养48小时,取出检查。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,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。如超过限度,应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,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。
无菌操作基本技术及要求
1. 实验进行前,无菌室及无菌操作台(laminarflow)以紫外灯照射30-60分钟灭菌,以70%的酒精擦拭无菌操作抬面,并开启无菌操作台风扇运转10分钟后,才开始实验操作。
2. 每次操作只处理一株细胞株,且即使培养基相同亦不共享培养基,以避免失误混淆或细胞间污染。实验完毕后,将实验物品带出工作台,以70%的酒精擦拭无菌操作抬面。操作间隔应让无菌操作台运转10分钟以上后,再进行下一个细胞株之操作。
3. .无菌操作工作区域应保持清洁及宽敞,必要物品,例如试管架、吸管吸取器或吸管盒等可以暂时放置,其它实验用品用完即应移出,以利于气流之流通。实验用品以70%的酒精擦拭后才带入无菌操作台内。实验操作应在抬面之中央无菌区域,勿在边缘的非无菌区域操作。
4. 小心取用无菌之实验物品,避免造成污染。勿碰触吸管尖头部或是容器瓶口,亦不要在打开之容器正上方操作实验。容器打开后,以手夹住瓶盖并握住瓶身,倾斜约45°角取用,尽量勿将瓶盖盖口朝上放置桌面。
5. 工作人员应注意自身之安全,须穿戴实验衣及手套后才进行实验。对于来自人类或是病毒感染之细胞株应特别小心操作,并选择适当等级之无菌操作台(至少ClassII)。操作过程中,应避免引起气溶胶类物质的产生,小心毒性药品,例如DMSO及TPA等,并避免尖锐针头之伤害等。
6. 使用无菌瓶内的溶液时,不可将无菌敷料堵塞瓶口倾倒无菌溶液,或直接伸入溶液瓶内蘸取,以免污染剩余的溶液。
7. 无菌包内物品不慎污染或无菌包浸湿,外界微生物可渗入包内,造成污染,需重新消毒。
8. 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,而戴手套的手则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。戴手套后如发现破裂,应立即更换。脱手套时,须将手套口翻转胶下,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,以免损坏。
9. 每次操作过程中,均应做阴性对照,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。
10. 吸取菌液时,必须用吸耳球吸取,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。
11. 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,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,待冷却后,方可接种培养物。
12. 带有菌液的吸管,试管,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%来苏尔溶液的消毒桶内消毒,24小时后取出冲洗。
13. 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,应立即用5%石碳酸溶液或3%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,再做处理。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,应立即脱去,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。
14. 凡带有活菌的物品,必须经消毒后,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,严禁污染下水道。